4月26日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
召开新闻发布会
介绍“五一”假期疫情防控有关情况
全国短期内出现规模性疫情可能性较小
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表示,近期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整体平稳,各地疫情总体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个别地区疫情有小幅上升迹象。全国发热门诊监测数据显示,全国疫情总体处于低水平波动状态。其中,4月上旬疫情降至2022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进入4月中旬后,单日阳性者数及阳性占比均呈小幅上升。
专家研判认为,从全球新冠病毒感染和疫情波浪式流行的规律来看,随着时间推移,我国人群免疫保护水平逐步降低,近期部分地区疫情开始出现缓慢上升,感染者主要集中在上一波未被感染人群、免疫水平率先下降人群和存在免疫缺陷的人群。近期全国疫情仍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短期内出现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较小。
“五一”假期各地要按照“乙类乙管”要求落实防控措施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五一”假期临近,人员流动增多。要按照“乙类乙管”要求落实防控措施,持续强化监测预警,密切跟踪国内外疫情动态和病毒变异情况,加强重点机构场所常态化疫情防控,方便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健康、祥和过节。
本土病例仍以ba.5.2和bf.7及其亚分支为主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表示,根据我国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数据显示,从总体上看,本土病例仍以ba.5.2和bf.7及其亚分支为主。从动态看,xbb及亚分支增长较快。近期,输入性病例中xbb变异株已占绝对优势,本土病例中xbb变异株占比增长明显,从3月初的1.5%增加到4月10日—19日这一周的18%。截至4月22日,我国已经在本土病例中监测到57例xbb.1.16及其亚分支病例。世卫组织认为,目前证据显示,xbb.1.16的全球流行风险低于xbb.1.5和其他正在流行的变异株。
目前全国所有省份流感活动均呈现下降的趋势
陈操介绍,根据全国流感监测数据显示,本轮流感疫情优势流行株是甲型h1n1和甲型h3n2亚型,以甲型h1n1亚型为主。整体看,流感活动水平在今年2月初增加,2月底上升趋势明显,到3月中旬时进入高峰期,随后陆续出现拐点。北方省份的拐点在3月中旬,南方省份拐点是在3月底4月初。目前全国所有省份流感活动均呈现下降的趋势。
本轮流感季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较正常的冬春流感季约晚了2个月,并且流感活动水平呈现由北向南逐步进入流行季的趋势;二是本轮流感活动强度略高于新冠疫情前的流感自然流行年份,其间聚集性疫情明显增多,主要发生在学校。
在应对季节性流感方面,建议公众还是要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注意个人防护,尤其是注意手卫生、勤通风、规律作息,保持良好心态。此外,现有的特异性抗流感病毒药物对目前流行株是有效的。
“五一”假期确保急诊24小时开放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表示,“五一”假期将至,保障人民群众在节假日期间的看病就医,特别是急危重症的救治工作非常重要,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已经做了专门的安排,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做好“五一”期间医疗服务保障工作。
第一,加强值班值守。要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都要做好假期的值班值守工作,安排好相关的医疗工作。
第二,要配足配强医疗力量。特别是在医疗机构的急诊等这些重点部门,要加强医务人员的配备,配足配齐医疗力量,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看病就医需求,特别是要确保急诊24小时开放。
第三,严格落实医疗首诊负责制,以及急危重症的抢救制度。要确保需要紧急救治以及常规接续治疗的患者,在节假日期间能够得到及时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做好医疗保障。
“五一”假期造成规模性疫情传播的可能性小
贺青华表示,“五一”假期人员大规模的流动可能会增加疫情传播的风险,但是造成规模性疫情传播的可能性小,各地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假期正常出行需求保障,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贺青华表示,建议大家“五一”出行时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方面是要加强出行或者旅途中自我健康监测,如果发现发热、咳嗽、咽痛等感冒症状时,应及时开展核酸检测和自我抗原检测,避免带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目的地传染病疫情形势,要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护准备工作。在旅途中,做好个人自我防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内容综合整理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