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届老挝商业会议,总理:商业发展有利于实现经济多-九游app官网
据老挝媒体报道,2023年3月27日,工贸部组织了第14届老挝商业会议,以回顾政府与工商界之间的对话结果,以改善老挝的商业环境。会议由总理宋赛·西潘敦主持,来自政府部门、老挝和外国企业家的代表一起参加。会议回顾了从第13届老挝商业会议开始的政府与工商界对话的进展,过去1年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特别是,减少不在控制账户中活动的创业时间和成本,部分行业营业执照发放采用风险控制方式,改善与贸易和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努力履行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中的义务,例如:区域和国际层面,中小微型企业能力建设。自第13届老挝商业会议以来,工商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咨询单位共确定了49项提案,涉及企业设立程序、贸易便利化、资本获取、法律法规执行、促进可持续旅游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提案已解决21项,另有20项提案正在解决但需要更多时间。其他8项提案因一些限制无法解决。
值此之际,总理表示:在地区和世界的条件和环境复杂多变、难以预料的情况下,疫情形势虽有所缓和,但对经济、金融、贸易和投资等造成了直接或间接影响。对运输系统、生产和供应链的影响导致贸易、投资和企业运营面临更高风险。对于老挝而言,由于过去几年受到疫情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生产基础薄弱,经济环境仍处于困难状态。与此同时,公共债务问题、油价上涨、矿产出口收入和旅游业收入下降,使得疫情后经济复苏计划的实施颇具挑战性。因此,第14届老挝商业会议为老挝国家工商会代表、欧盟商会代表、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和与会者提供了一个发表意见、交流和制定的机会,向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建议,以便进一步研究和考虑。
他还强调了商业发展对于实现促进经济多元化、恢复受疫情影响的经济以及创造条件在2026年之前摆脱欠发达国家地位的重要性。【老挝如何从孤立走向开放?国内经济如何快速发展?】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老挝若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要更加完善且可持续的开放发展战略,深化贸易投资领域的政策措施。老挝周边国家拥有更高的开放发展水平刻总结经验的同时,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国情,取其精华,加以利用,落实到政策实施上去。
1. 将减贫事业作为发展工作的重点
回顾老挝的减贫事业发展,1992年老挝的贫困的发生率还高居46%,到了2012年就降到了23.2%。到了2015年,老挝的贫困率已经降至了6.59%。老挝减贫事业取得成绩离不开基层人员,2015年,老挝深入基层扶贫的干部人员就已远超六千人,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学生志愿者。
但具体而言,老挝的贫困村还有近千个,贫困户数也要近六万户,老挝减贫事业形势依然严峻。虽然老挝近年来减贫事业成就斐然,但依然存在差距,未来老挝应积极主动学习邻国经验。
2. 深刻汲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
1997年下半年,一场金融危机从泰国开始爆发,随后迅速席卷东亚并波及全球,其来势之猛、程度之烈、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在当时均史无前例。如今看来,其教训也极其深刻。开放是好事,但老挝整体国家实力偏弱,若过度开放,则物极必反。
首先,宽松的外汇管制虽然能够加速开放资本项目落地老挝,但必定留下巨大的隐患,其中就包括看似繁荣却充斥着泡沫的房地产和危机四伏股市。再者,利率自由化的政策可能会面临过高的利息率引致大批的短期资金被吸引到老挝变成基普存款以坐吃利差。
大举借债再加上没有必要,且不成熟的金融管制,吸引到的外资极可能在短时间内流出,可能会使老挝金融体系“缺血”现象急速地发生。再者老挝国内依旧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缺乏科技和生产效率的支持,再加上整体人力资本水平低下,很容易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下风。
老挝应努力根据其禀赋优势,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避免过高的收支逆差。另一方面,泰国当时没能抵御住这次危机,还因为其金融体系的不健全,缺乏金融人才,导致其没有足够的能力预知风险。
再加上,泰国当时财富差距也十分明显,家族制的大财团众多,因其低透明的财务管理,导致政府金融管制的难度相当大。老挝应尽快完善其金融体系,出台吸引金融人才的相关政策,引进且留住人才。
总之,老挝若要完全开放本国金融市场,需要想清楚自身是否有足够的能力预知风险,解决危机。在未来,老挝政府应积极展开金融改革和产业重组,强化对金融机构和外资流入的监管。
3. 循序渐进是开放发展的应有之义
老挝深知开放发展的重要性,国内配套的生产设备,生产品类都是为了衔接进出口贸易。为了能够实现老挝现代化目标,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扩大出口贸易当然必不可少。而老挝需要审时度势,避免一窝蜂式的涌入,要逐渐提高贸易、技术进口和资本准入的自由化。
例如在对外贸易方面,既要扩大还要保护,扩大的是额度,保护的是本国产业。在资本自由化方面,要在恰当的时候解除固定汇率,即创造条件,选择时机,权衡利弊,分别对待,万万不能操之过急。
老挝势必要实现技术进口自由化,但引进的技术不单单只是简单的照搬挪用,还要善于思考总结,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断地改良﹑创新,加之专利保护,形成一个有机的、高效率的新技术体系。
虽然引进技术在短期内可以带来十分显著经济效益,但长远来看若老挝企业家及政府组织能够重视自主开发技术,其对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当然,其它方面的自由化实现也要脚踏实地,并非一蹴而就。
因老挝整体国力偏弱,这样在高危事件频发的国际环境中,老挝才能实现较为稳定的发展道路,将外界的扰动原的影响降到最小,给与老挝本土政府以充足应对时间,给与企业充分的自主研发,独立发展奠定基础。
4. 老中铁路为开放发展注入新活力
从老挝整个革新开放过程来看,中国给老挝提供了直接的对外经贸合作的机会,以及国际安全保障,也为今后发展搭建了有利的周边环境和接触世界的有效平台。
在过往的历史期间,老挝与中国都是风雨同舟的伙伴,不仅在战时提供过援助,在新世纪以来对老挝基础设施(铁路、高速公路、水电站、工厂等)方面的帮助从未停止。更不必说一直以来老挝都在使用中国提供的贷款。
其次,老挝与中国双边贸易合作发展迅速,不仅贸易额逐年攀升,双方还共建了多个经济合作区。再者,在直接投资上,中国是对老挝投资最多的国家,中国共计在老挝投资项目接近900项,总金额高达60亿美元。老中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为老挝与中国的经贸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
两地人民的多年努力与攻关,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走到了一起”。随着老中铁路的建成,老中之间的距离难题就成为了历史,新的贸易运输、交通连接格局逐渐打开,将会实现真正的“朝发夕至”。
老中铁路开通对老挝的意义极为重大。老挝自此摆脱了“陆锁国”的尴尬境遇,转向“陆联国”的新格局。老挝与泰国、柬埔寨、越南的物理连接和贸易发展将会更加通畅。这样一条高标准的中国制造铁路,将夯实澜湄合作、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老中两国能加快建设电子商务跨境园区,跨境旅游中转站,跨境金融融资平台等高端合作项目,进而推动老中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深化,是老挝与中国不可错过的新发展机遇。(来源:广联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