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边陲小村磨憨镇磨憨村就迎来了蔬菜收购的旺季。从田间地头到冷库再到出村的公路上,装满蔬菜的大货车一辆接一辆,到处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一直要持续到来年4月初。
作为磨憨村最早求变率先致富的人,37岁的张卫平事业起步于1997年,是磨憨口岸被列为国家一类口岸的第4年,跟着开放大潮前行的他,比别人更早体察到市场的冷暖。
2004年,看到一片大好的开放形势,张卫平认为磨憨村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便决定将他的蔬菜种植做大做强。他带着村里的农民成立了磨憨兴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大力进行冬季农业开发,利用冬闲田种植冬早蔬菜,利用季节上的时间差,将辣椒、无筋豆、香菇、小瓜等蔬菜销往郑州、北京、哈尔滨等大城市,销到中国蔬菜之乡——寿光,以及公认的难以进入的高标准市场——上海。
“2003年以前,村里有些零散的蔬菜种植户,但总面积不到四五十亩,种出来的蔬菜最远只能销到县城,如今合作社蔬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1万亩,每季产出蔬菜近万吨,销售额达到4300余万,最高时达到5100万元,带动了磨憨村委会的傣、哈尼、苗、瑶、汉等村子实现了共同致富。”张卫平向记者介绍道。
如今,已是磨憨村委会书记的张卫平成了村里不折不扣的主心骨,提起他,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
去年以来,借着勐腊(磨憨)国家级开放开放试验区、中老经济合作区建设的推进,张卫平将目光投向了老挝。合作社在丰沙里等老挝北部3省建成了3000多亩蔬菜基地,合作社提供技术、种子和人员培训,种植蔬菜的老挝村民一户一年可以增加近万元的收入。
随着磨憨开发开放政策的日趋完善,更多有利条件正向磨憨村涌来。由国家财政部、商务部直接扶持的投资近600万元的“南菜北运”产地集配中心新建冷库项目已经建成;投资1200万元的无公害蔬菜产地集配中心也已经建设完成,今年即可投入使用。
如今的磨憨村,不仅走出勐腊县,走向全国,还走出国门,做起了国际生意。磨憨村未来的目标是“国门第一村”,让磨憨蔬菜走向全世界。(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