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星报道:
【导语】7月12号,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点教学与实践人才培养基地(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茶文化),在勐海镇曼袄村委会曼中村小组挂牌。
【图文】西南民族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明,西南民族大学民研院副院长、教授张友,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原副院长、教授谭勇,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智库办主任、副教授李永政,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席玲玲及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杨佛海,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春梅,县政协副主席钱胜华参加揭牌仪式。
【图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传承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从2006年开始,我县布朗弹唱和大益普洱茶制做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保护名录。3个项目被列为省级保护名录。17个项目列为州级保护名录, 103个项目列为县级保护名录。现有1名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名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8名州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7名县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建立校地合作,共同促进民族事业发展,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在我县设立了民族学博士点教学实践基地(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茶文化),为“非遗”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了专业的智力支撑,为研究专家学者提供了新的学术交流平台。
【同期声】西南民族大学原校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曾明:因为西南民族大学它是称谓有西南,立足于四川,服务于西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而且我们傣族也是在西南行政区域内,也是西南民族大学的责任和义务。选在这儿呢,肯定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推进傣族章哈文化作为优秀的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进一步的走向西南,又走出西南,走向全国,又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同期声】县文化馆副馆长 曾珠:经过两年的策划,实践基地落户在勐海。通过共建实践基地,有助于促进今后开展“非遗”传承活动,积极培养后继人才,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希望通过博士点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促进全县非遗保护工作的纵向推进。
【同期声】教学实践基地负责人 玉叫: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也是给我们傣族或者是其他民族,我们勐海的这种传统文化,包括我们的茶文化,给我们很大的一个平台。我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勐海茶还有我们勐海的传统文化传播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