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满地、污水横流、房屋老旧、厕所肮脏等过去许多人心目中的农村形象,如今正被漂亮的房屋、干净的村道、完善的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所取代。7月29日至8月5日,记者跟随省政协调研组分赴玉溪市、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题调研时,见证了这一新变化。
马不停蹄处 放眼皆锦绣
调研期间,调研组马不停蹄地现场察看了29个点,充分感受到我省从2018年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来广大农村发生的变化。
平坦整洁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河流、景色宜人的庭院……在一个个调研点,大家看到,随着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村内沟塘渠、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七改三清”专项行动的全面展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取得显著成效。
在普洱市思茅区龙潭乡南本村,这里独特的景致和优美的环境,让大家生发出回归田园生活的向往;在勐海县勐遮镇曼恩村委会曼拉村,路两旁鲜花争奇斗艳,傣式新楼房排列整齐,大家被这个充满着现代气息的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寨深深吸引,陶醉其中。
“乡镇乡村有新貌、村庄环境改善大、农民群众笑容多、卫生意识在增强、长效机制正形成。”调研组认为,自我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来,各地以民生优先,以改善安全饮水、村庄道路、村民住房、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健全完善各项公益设施建设,农村“脏乱差”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花开各不同 防止“千村一面”
村村有处理污水的氧化塘,许多乡镇都建起了垃圾处理设施。然而,这些设施是否都发挥作用了呢?
在澄江县忠窑社区白土坡村的餐厨垃圾处理点上,调研组在认真调研后指出了设备运行效率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对各地都存在的设备“吃不饱”、设施“晒太阳”的现象,调研组建议,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因地制宜,力避花了钱却没有达到效果的现象发生。
在西双版纳州调研时,大家发现,傣族群众都有着较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对家里屋外的卫生环境打理得比较好。对此,调研组认为,可以进行一些总体指导,帮助群众完善相关设施即可,不一定非要搞“一刀切”。“人们对‘千城一面’颇为诟病的同时,也要防止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应尊重村民已经形成的生活习惯,既让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又受到农民的欢迎,使农村人居环境有序、有质地得到改善。”调研组成员说。
村民唱主角 新风扑面来
在华宁县青龙镇矣马白村委会老凹田村民小组,调研组听说该镇调动村民积极参与整治活动时,十分赞同。大家认为,一定要把广大村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发自心底地认识到在这项工作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一些村的道路硬化太多,有的地方房子盖得和城市里的商品房一样,富裕而不美丽,‘乡味’都没了,何谈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调研组对发现的不足之处建议,在推进整治工作过程中,不仅要让乡村美起来,还要让农民富起来,农业强起来,鼓励发展主导产业,真正鼓起农民的 “钱袋子”才是农村发展长远之计。
调研组希望,各地在推进整治工作中,对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易地搬迁、人畜饮水、道路通畅、危旧房改造、教育设施等项目资金要进行有效整合,避免“撒胡椒面”,增加投入总量的同时,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真正使项目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要注重挖掘各村庄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村庄新的内涵。
调研组建议,下一步各地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着眼长远、规划引领,以人为本、便民利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努力做到“一村一策”,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有效防止“千村一面”、大拆大建。更要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农村环境整洁为突破口,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导向,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把农村建设成广大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调研活动由省政协副主席何波、省政协人资环委主任冷华带队,省政协人资环委、办公厅、委员联络委相关领导及民建云南省委、农工党云南省委、省农业农村厅、省住建厅、省生态环境厅等相关负责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