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体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12月8日,云南省委书记阮成发在国务院新闻办云南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上郑重宣布。脱贫攻坚,交通先行。这背后,凝聚着交通人的智慧和汗水。
12月10日晚,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勐桥乡的大山深处,伴随着着马达轰鸣和车灯刺破黑夜,一辆满载干木料的大卡车疾驶在山谷里。依托四通八达的通村硬化路,24岁的苗族小伙杨华在自家门口跑起了乡村运输。“这几年,山里的村村寨寨都通了水泥路,需要运输的建材、农副产品也多了起来。每年10月份以后,山里有大量的木薯、香蕉等需要运外运。一个月下来,还是有一两万块的收入。”杨华告诉记者。随着云南“十三五”交通扶贫规划的深入实施,进村入户的农村公路不断向大山深处延伸,大大激发了乡村运输经济的发展,不断引领边远民族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2016年以来,云南交通运输系统以贫困退出机制和“十三五”交通扶贫规划为主线,较好地完成贫困退出和扶贫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全省1400个乡镇(含1270个乡镇,130个街道办事处)和14449个建制村(含12453个村委会,1996个社区居委会)100%通硬化路、100%通邮,乡镇100%通客车、14448个具备条件建制村(含12452个村委会,1996个社区居委会)100%通客车;完成全省“直过民族”及沿边地区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2.5万公里。经过5年的努力,农村地区路网不断完善,运输服务保障水平显著增强,群众出行条件明显改善,强力支撑脱贫攻坚和扶贫开发推进,基本实现“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安全便捷、客车到村”发展目标。
12月10日适逢星期五,瑶族青年李勇和妻子驾驶自家的皮卡车,到离家20多公里外的河口县新街镇接孩子。他家所在的山村通水泥路后,李勇买了皮卡车。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把两个孩子送到离家20多公里的新街镇上寄宿小学。每到星期五下午接回家,星期天又送出来。据李勇介绍,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改善后,他们寨子里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去读书、购物、就医。依托附近的淀粉加工厂,山区百姓大规模种植木薯。
云南山高谷深、江河奔流,“溜索”曾经是大山深处群众比较原始的一种出行方式。2011年以来,在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下,云南省累计完成199座溜索改桥建设,占全国总规模的61%,项目分布在15个州(市),直接惠及2153个村组,受益人口达122.91万人。
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以及沿边地区人民群众,担负着守土固边和生态保护“双重”任务,对于我国边境和国防安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国家的特殊支持下,云南实施了“直过民族”、沿边地区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项目覆盖全省14个州市、63个县,直接惠及346个乡镇、1487个建制村9409个自然村,强力助推云南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促进兴边富民和边境地区繁荣稳定。
2016年以来,云南聚焦“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全力打好交通扶贫脱贫攻坚战。通过部省州县四级交通运输部门的共同努力,云南“三区三州”7个县、市实现100%通高等级公路。今年,通往迪庆州州府的丽江至香格里拉高速和通往怒江州州府的保山至泸水高速公路将建成通车,结束怒江州、迪庆州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
通过脱贫攻坚,云南贫困山区发生换了人间般的沧桑巨变,书写了“一步跨千年”的壮美篇章。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交通将继续引领脱贫地区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